今天是: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居康养产业
HEALTH CARE INDUSTRY
 
产业动态光氧水土(生命材料)绿溯农食(生命能源)和律健体 (生命运动)文韵科创(生命智慧)自然本疗(生命医学)产业共同体产业对接
产业动态

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1-05-23 15:52:08 浏览次数:7510次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的通知(浙政发〔2019〕22号)

http://www.zj.gov.cn/art/2020/11/4/art_1229352121_59040754.html

http://www.zj.gov.cn/art/2021/4/29/art_1545484_59098960.html

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

前言

一、现实基础

(一)优势条件。

(二)主要问题。

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战略定位。

(四)发展目标。

三、空间形态

(一)“一文”———塑造诗路文化具象形态。

(二)“四带”———建设四条诗路文化带。

(三)“十地”———发展十个区域文化高地。

(四)“百珠”———培育百个特色文化明珠。

四、主要任务

(一)诗路遗存挖掘保护工程。

(二)诗路文化产业振兴工程。

(三)诗路文化旅游精品工程。

(四)诗路名城古镇(村)提升工程。

(五)诗路交通廊道建设工程。

(六)诗路生态文化综保工程。

(七)诗路文化教育普及工程。

(八)诗路文化交流合作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二)强化推进落实。

(三)强化政策支持。

(四)强化人才支撑。

(五)强化氛围营造。

      言

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它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广义的诗,更是一切艺术的统称,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重要方式。诗的最优美之处在于植根于人类历史与生活,闪现时代光芒!浙江自古丽逸江南、山灵水秀,古越之地、人文蔚兴,先人山高水长之风、两浙钟灵毓秀之境,吸引历代思想先哲、文人墨客来浙江游历论学,是华夏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地之一。尤其自晋、唐以来,文人墨客或“自爱名山”探幽访胜,或“求慕先哲”问道论学,或“咏叹严陵”效先人遗志,或“镜中看月”寄情山水,以王羲之兰亭雅集、谢灵运探玄山水为始,既有晋赋唐诗的熠熠生辉,也有宋明戏文的千古绝唱,又有清代金石篆刻的浩渺深远,留下无数精彩华章,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近代以来,以艾青、徐志摩为代表的浙江诗人,引领现代诗坛,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浙江文豪,唤起民族觉醒……思想与情怀共在,留下铭刻千年的鸿篇巨著。

根据梳理的浙江历史文化地理脉络,晋、唐是浙江诗路文化的发生发展期,宋、元是诗路文化的兴盛繁荣期,明、清是诗路文化的深化融合期。先人择水而居,繁衍生息,以主要水系(古道)为纽带贯穿全省,勾勒出浙江诗路文化的诗人行迹图、水系交通图、浙学学脉图、名城古镇图、遗产风物图“五幅地图”,“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分别绘就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构成金文字形的(“文”)字,“一文含四带,十地耀百珠”,文化之魂深深镌刻在浙江大地上,是历史留给浙江的宝贵财富,是浙江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诗路文化带的决策部署。建设诗路文化带,是全省推进“四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是文化浙江建设的时代亮点,对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擦亮“诗画浙江”金名片,对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条诗路文化带空间范围覆盖全省11个地市,体现了浙江的文化之美、生态之美、气韵之美、活力之美,形成全省美美与共的生命体。浙东唐诗之路主要以曹娥江—剡溪—椒(灵)江为主线,包括宁波(奉化、余姚)—舟山支线,覆盖宁波、绍兴、舟山、台州等部分行政区域;大运河诗路主要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是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5市;钱塘江诗路主要以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兰江—婺江—衢江为主线,包括新安江至安徽黄山市支线、浦阳江支线、义乌江至东阳江支线,覆盖杭州、金华、衢州和海宁市等行政区域;瓯江山水诗路主要以瓯江—大溪—龙泉溪为主线,包括楠溪江—温瑞塘河支线、松阴溪支线,覆盖温州、丽水部分行政区域。

规划期限为2019年至2022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一、现实基础

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具有较强的历史穿透力、文化吸引力、生活舒张力和自然亲近力,有条件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魅力人文带、黄金旅游带、美丽生态带、合作开放带和富民经济带。

(一) 优势条件。四条诗路沿线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建设诗路文化带的重要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千年诗路文化厚植浙学底蕴。诗路是晋唐以来,文人名士的入浙之路、求慕之路、抒情寄身之路,也是浙学文化的孕育成长、包容并蓄、传承发展之路,“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秀丽山水间留下众多传颂佳篇。据初步统计,从晋代至清代,历代文人在四条诗路留下上万首诗词名篇,以及《兰亭集序》《富春山居图》等影响深远的传世佳作。“明理躬行,经世致用”,钟灵毓秀的山水相继孕育出吴越文化、婺文化、四明文化、瓯越文化、新安文化等文化经典,浸润形成厚重的浙学学脉图。诗路更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之路、浙江精神萌发之路,涌现出王国维、章太炎、俞平伯、蔡元培、鲁迅、徐志摩、茅盾、艾青、夏衍等文坛巨匠,唤起文化觉醒和民族自觉,碧波荡漾的南湖诞生中国共产党,气势磅礴的钱江潮展现浙江儿女奋力拼搏、勇立潮头的精神。

2.千村百镇十城承载先贤古韵。吴越风华哺育先人繁衍生息,历史造化浙江三次人口大迁徙,隋唐大运河南北贯通更是促进江南商贸繁荣和文化交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充分展现浙江诸多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咏诵之间,名城古镇兴起,钱塘自古繁华,宁波海上丝路,温州山水清嘉,绍兴古越人家,婺州江南邹鲁,衢州南孔阙里,先后兴盛起越州、临安、明州、永嘉、婺州、严州等一批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浙江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图。名城之间,村镇散落点缀,风貌各异,别具风采,既有传承久远的古代建筑,又有现实生活的诗意栖居地。目前,诗路沿线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个,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近100个,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1000余个。

1  诗路沿线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

3.千处古迹非遗铸就文化宝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江南灵秀出莺唱,啼笑喜怒成隽永”“十里松声接涧泉,清音入耳夜无眠”……声声道出“浙”彩华章和古迹非遗。诗路既是浙江的文脉,体现着人民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也是浙江的史脉,青山绿水之间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沿线拥有大运河、古驿道、古石桥、古堰坝、古纤道等创世遗踪,有名楼台阁等点景之作,有书院学舍等治学之所,有摩崖石刻等酬唱之篇,有严子陵钓台、兰亭、八咏楼、玉海楼等名士遗存,有西湖灵隐寺、普陀普济寺、天台国清寺、鄞州天童寺、新昌大佛寺等宗教圣地。有诗词曲赋水墨书画等传世名作,有青瓷丝绸茶道曲艺等江南气韵,也有滚灯、龙舞、十里红妆、庙会、班春劝农等传统习俗,体现出浙江文化巧夺天工的匠心独运、神奇瑰丽的艺术想象、灵动飞扬的人生演绎、夺古生新的别出心裁,形成了浙江历史文化遗产风物图。目前,诗路沿线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41处,其中国家级231处,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7项,省级非遗项目886项,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215人,璀璨的历史文化宝藏具有极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价值。

4.千里灵山秀水铺陈生态画卷。四条诗路勾勒出浙江水系山川生态图,是祖祖辈辈繁衍栖息之地,仅古代水运交通主线就绵延千里(其中,浙东唐诗之路主线约300多公里,大运河文化带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段长度约327公里,钱塘江诗路主线约400多公里,瓯江山水诗路主线约300多公里)。会稽山、莫干山、普陀山、天台山、雁荡山、烂柯山等文化名山在此汇聚,吸引文人墨客“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大运河“一湾碧水枕千家”,富春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西子湖“淡妆浓抹总相宜”,令人沉醉,流连忘返,是诗画浙江的生动写照。全省80%以上的5A级景区分布于此,沿线包括4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区、6个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11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8个国家级森林与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4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与名山、名江、名湖相得益彰,是一幅展现生态浙江成果的生动画卷。

5.千企万亿产业勇立时代潮头。浙江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经过四十年快速发展,诗路沿线城镇密集、经济密集、文化密集,文化产业在全国率先发力,发展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和生产力指数位居全国第4位,影响力指数位居全国第3位,展现了浙江创新创业发展活力图。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数字文化、动漫游戏、文化演艺、文化装备、历史经典等文化产业集群,逐步确立在全国的比较优势。2018年,全省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比上年增长12%,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型产业。文化产业的强势崛起为诗路文化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主要问题。

1.诗路文化价值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各地对诗路文化资源的挖掘尚不充分,将诗路优秀文化转化为时代精神和文明素养的认识及举措不足。缺乏具象化产品,文化价值实现形式比较单一,文化与生产、生活、生态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2.部分历史文化遗存抢救和保护力度不够。各地对文化遗存辨识度不够、保护意识不强、资金人才不足,对文物古迹和文化价值缺乏敬畏之心,肆意拆除损毁事件不少。城市建设、乡村整治与文化传承融合不够。

3.诗路沿线发展缺乏统筹布局和有效协调。沿线地区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规划体系和协调机制,县市各自为政,资源共享和利用水平不高,一些具有典型意义、区域特色、突出亮点的文化“明珠”,尚未有效融合提升。

4.诗路文化社会认知和宣传展示尚显不足。诗路文化带的学术理论研究不足,与周边省市文化深度合作不够,群众对诗路文化带的概念比较陌生,品牌宣传尚未形成合力,在国际国内的品牌号召力和文化影响力不强。

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积极开展文化浙江和“四大建设”行动,以“诗”串文(文化)为主线,以“诗(诗词曲赋)”为点睛之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着力打造四条诗路文化带,着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物化和升华,着力彰显诗路文化的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时代价值,高质量建设蕴含“诗心自在、画境天成,浙学精义、东方意蕴”文化精髓的华夏文明弘扬发展示范区,在山水与诗情中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二)基本原则。

1.尊重历史、保护优先。始终坚持把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首要位置,切实树立最少干预、科学保护、预防在先和合理适度利用等科学保护理念,保护与展示最真实的历史文化脉络,最大程度保持诗路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2.统筹谋划、凝聚合力。始终坚持全省“一盘棋”,强化统筹谋划、统筹布局、统筹协调,加强政企联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沿线各地开展文化研究、保护、利用和产业发展,实现区域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品牌共树,凝聚全省共襄文化繁荣的强大合力。

3.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始终坚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教育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4.绿色发展、融合开放。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多规融合、业态融合、产城融合、区域融合,充分衔接国家“一带一路”,推动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浙派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战略定位。

1.传颂浙学深厚底蕴的魅力人文带。诗路阐释了浙学精义,是浙学的重要支撑,是浙江文化的重要依托,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要全面保护诗路历史文化遗存,充分发挥浙学滋育浙江生命力、催生浙江凝聚力、激发浙江创造力、培植浙江竞争力的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的浙江精神,激励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歇,着力打造传颂千年、根植当代的魅力人文带。

2.串联浙江诗画山水的黄金旅游带。诗路以水系(古道)为纽带,以诗词曲赋为特色,有机串联文化名山、名城古镇。通过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系统谋划一批山水观光、文化体验、滨海度假、休闲生态、红色教育等优质旅游产品和线路,整合形成一批百万级、千万级景区,着力打造具有东方意韵、国际影响的黄金旅游带。

3.树立“两山”实践标杆的美丽生态带。诗路以名篇巨著向世人展现青山巍峨、绿水环绕、燕语莺啼的生态画卷。要加大力度守护好浙江的绿水青山,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将各类开发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使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着力打造全国践行“两山”理念的生态示范带。

4.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富民经济带。诗路以特有历史风物引领沿线人民群众不断提升发展内涵。通过挖掘和培育历史经典、文化创意、休闲康养、非遗体验、特色物产等产业,开辟增收致富新路径,促进浙西、浙南加快发展县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5.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合作开放带。诗路以诗文和浙学向世界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通过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大力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更好向国际社会展示浙江文化魅力和发展成就,打造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合作开放带。

(四)发展目标。

1.以四条诗路串联形成浙江文化精华之“链”,保护传承优秀文化,讲好浙江故事,展现浙学文化魅力,将华夏璀璨文明汇流成河,充分展现咏史怀古诗般的韵味,走出一条世代传承的文化自信之路。

2.以四条诗路串联形成浙江诗画山水之“链”,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发掘“珍珠”、打造“高地”,将秀美山水串“珠”成链,织成绿毯花海,充分展现山水田园诗般的意境,走出一条绿色生态文明之路。

3.以四条诗路串联形成浙江全域发展之“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城乡、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推进富民强省建设,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展现励志壮怀诗般的气魄,走出一条勇立潮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力争到2022年,列入各类世界遗产达到15处,创建省诗路文化“明珠”100个,设立诗路文化展示和创作基地1000个,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达到56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达到5800亿元,健康产业增加值达到4500亿元。展望到2035年,全面形成诗路沿线自然、城镇、乡村、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态势,诗路文化带在国内外形成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成为“诗画浙江”最靓丽的文化旅游风景线。

2  诗路文化带发展主要目标

三、空间形态

(一)“一文”———塑造诗路文化具象形态。由大运河、曹娥江、椒江、楠溪江、瓯江、兰江、婺江、钱塘江等主要水系、古道和现代交通合围而成,以晋唐以来诗人行迹、水系交通、浙学学脉、名城古镇、遗产风物为主要特征,形似金文字形(“文”)的诗路文化版图,勾勒形成浙江新时代文化生态长廊,千年之“文”之魂深深镌刻在浙江发展的大地上,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形象语言和具象符号,丰富了浙学内涵。

专栏1  诗路文化版图具象形态———(“文”)

(二)“四带”———建设四条诗路文化带。以具有典型山水形态、诗词篇章的四条诗路作为重点打造的文化带,这四条诗路基本贯穿了浙江全域,每条诗路都展现了独特的诗人行迹图、水系交通图、浙学学脉图、名城古镇图、遗产风物图,构成文化强省建设的四条“金丝带”。要突出“四条诗路”的文化地理特征,通过诗路的主题印象塑造(重点文化形象品牌塑造)、文化故事整理(名人名作名山名水整理)、重点景区呈现(打造若干千万级别景区)、特色艺术代言(诗词书画曲艺经典再现)、重大活动升华(设计系列文化主题活动)、重大项目推动(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等,全面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

1.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主线沿曹娥江—剡溪—椒(灵)江,包括宁波(奉化、余姚)—舟山支线,覆盖宁波、绍兴、舟山、台州等部分行政区域。自浙东运河转道古剡溪是名人雅士探访佛宗道源的求慕朝觐之路,王羲之《兰亭集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孟浩然《越中逢天台太乙子》等名篇,吟诵了古越风情和灵山秀水。

2.大运河诗路文化带。主线沿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浙东运河,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域为核心,包括江南运河、浙东运河,覆盖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等行政区域。大运河是历代诗人寻迹江南的重要文化水脉,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等名篇,勾勒了江南古韵和丝路盛景。

3.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主线沿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兰江—婺江—衢江,包括浦阳江支线、义乌江至东阳江支线、新安江至安徽黄山市支线,覆盖杭州、金华、衢州、海宁市和诸暨市等行政区域。经钱塘江溯游而上是浙闽赣皖四省通衢水运要道,孟浩然《宿建德江》、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李清照《题八咏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诗文名篇、传世画作,其诗情、哲思、画意绵延古今,承载了“浙”文化的精华。

4.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主线沿瓯江—大溪—龙泉溪,包括楠溪江—温瑞塘河支线、松阴溪支线,覆盖温州、丽水部分行政区域。瓯江、楠溪江是逸行山水之地,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谢灵运《登池上楼》、沈括《雁荡山》、袁枚《大龙湫》等名篇佳作,开启和陶铸了瓯江山水诗路,展现了烂若披锦的瓯越文化风情。

专栏2  四条诗路文化主题印象塑造和重点项目

(三)“十地”———发展十个区域文化高地。以诗路文化带当中区域文化鲜明、经济实力较强、人口空间集聚、辐射带动明显的城镇文化圈为重点,打造十个区域文化高地,形成“以面提线”的效果。

1.江南运河文化高地。以千年古韵为脉,诗篇鸿著为魂,水乡古镇为体的江南文化精品地,体现了水墨雅致、含蓄内敛的文化特质。主要是京杭运河浙江段,包括杭州、湖州、嘉兴等平原水乡地区,拥有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乌镇、南浔、西塘、新市等江南水乡古镇,以及京杭大运河、西湖、太湖港、桑基鱼塘等世界遗产。

2.钱江潮涌壮怀地。以闻名全国的潮文化和海塘文化为特色,体现了不畏风险、勇立潮头的文化特质。主要沿钱塘江杭州、嘉兴、绍兴段,有“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的世界第一涌潮景观,以及钱塘六和塔、历代海塘遗址、盐官古镇等历史文化遗存。3古越文化高地。以古越风情、诗词歌赋、书画戏曲、酿酒品茶等古越地经典文化为特色,体现了批判求实、学以致用的千年古越文化特质。主要沿浙东运河,经过绍兴越城、柯桥、上虞,余姚市,有绍兴古城、鉴湖、兰亭、若耶溪、禹陵、会稽山等被历代诗词名篇描绘的经典文化载体。

4.海上诗路启航地。以海洋文化、佛教文化、书院文化、商贸文化为特色,体现了开放包容、运济天下的文化特质。主要包括宁波市区、温州市区、舟山市区、宁海县、临海市等,主要有天一阁、月湖、天童寺、普陀山、台州府城、定海古城、龙兴寺、望海楼等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和启航地。

5.宋元婺学文化高地。以论学释道、博纳兼容、江南邹鲁为特色,体现了义利并举、经世致用的文化特质。包括婺江、兰江、武义江、义乌江等沿线的金华市区、兰溪市、东阳市、永康市等,是宋元之际的全国学术中心,诞生了著名的金华学派、永康学派,以及永嘉学派等,有金华山、八咏楼、兰溪古城、诸葛八卦村、永康五峰书院等历史文化古迹,以及一批知名历史书院和古村祠堂。

6.南孔文化圣地。以弘扬南孔儒学文化、传承多元民俗文化为特色,体现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化特质。主要包括衢州市区、龙游县、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等,有孔氏南宗家庙、北门街、水亭街、烂柯围棋仙地等核心历史文化古迹,还有不同时期的书院和一批宋明古塔、古渡、古驿、古民居、古村落。

7.富春山居诗画胜地。以新安文化、钱塘江诗词文化、书画文化为特色,体现了山高水长、诗心自在的文化特质。包括富春江、新安江沿线的杭州富阳、淳安县、桐庐县、建德市等地,有严子陵钓台、梅城古镇、九姓渔村、三江口等自然和文化景观,实景展现富春山居图。

8.佛道名山文化胜地。以名山文化、佛道文化、诗词文化为特色,是古代文人隐居和游历浙东的主要区域,是我省佛道文化的典型代表,覆盖古剡溪沿线及附近的宁波奉化、余姚市、新昌县、嵊州市、天台县等地,拥有天台山、四明山、天姥山、雪窦山等文化名山,国清寺、大佛寺、雪窦寺等名寺古刹。

9.中国山水诗发祥地。以瓯越文化、诗词文化、现代商贸文化为特色,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主要包括楠溪江及瓯江下游沿岸的温州市区、乐清市、瑞安市、永嘉县、文成县,拥有楠溪江、江心屿、雁荡山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10.“两山”生态文化萌发地。以生态文化、书画文化、农耕文化展示为特色,主要包括安吉县,丽水莲都、龙泉市、云和县等地,是“两山”理念的萌发地、生态文明的示范地,拥有安吉大竹海、莲都古堰画乡、龙泉大窑古遗址、青田石门洞、云和梯田、遂昌南尖岩、松阳古村落等自然人文景观。

(四)“百珠”———培育百个特色文化明珠。以在诗路文化带中,被历代诗词所传颂、具有鲜明文化主题但又散布在各地的点状区块为重点,打造文博古迹、美丽非遗、名城古镇(村)、山水及海洋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农耕及工业遗址等六大类百个特色文化“明珠”,形成“百花齐放”格局。

1.文博古迹类。以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和文化遗址为核心,包括古桥名刹、名楼书院、文化博物馆及配套展示体验和研学设施组成的文化“明珠”。有杭州拱宸桥—大运河博物馆群、金华八咏楼—侍王府、温州江心屿、宁波天一阁、天台国清寺等一批典型古迹。

2.美丽非遗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为重点,围绕本地列入国家非遗名录、能够代表浙江地域文化的非遗项目,建设非遗保护研究和传承展示平台。有嵊州越剧文化、桐乡蚕花文化、东阳木雕文化、龙泉青瓷文化、青田石雕文化等一批典型非遗集聚展示载体。

3.名城古镇(村)类。以历史建筑保护和旅游综合开发为重点,依托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传统古村落,打造一批融合古建筑保护、文化遗址、非遗风俗、文化研究、文创产业等内容的综合性或专题性文化平台。有绍兴古城、富阳龙门古镇、宁海前童古镇、江山廿八都、兰溪诸葛八卦村、永嘉芙蓉村、松阳老城、龙泉溪头村,以及国家和省级历史街区等一批典型文化聚落。

4.山水及海洋文化旅游类。依托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5A、4A级景区,以及其他比较有特色的景区,打造一批以观光、休闲、体验和山地运动为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深入挖掘我省沿海海岸风光、海滨景观、海水世界等资源,打造一批海滨度假、沿海观光、海洋运动等平台。有桐庐富春江—严子陵钓台、新昌天姥山—大佛寺、天台石梁—国清寺、温州雁荡山—楠溪江、四明山—溪口、龙泉凤阳山—百山祖、普陀山—朱家尖、洞头—南麂岛等一批全国知名景区。

5.文化创意产业类。以重要文创产业发展基地为核心,打造一批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有杭州之江文化产业带的之江发展核(之江文化中心、数字文化产业园、艺创小镇、云栖小镇等)、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横店影视产业集聚区、象山影视城、舟山观音文化园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

6.农耕及工业遗址类。以弘扬浙江优秀农耕文化为重点,围绕本地列入世界重要农业遗产、灌排遗产和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农业生产系统和农家特色小吃,打造一批集研究、展示、旅游、产业发展于一体的农耕文化平台。以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一批工业遗址为基础,保留产业历史文化脉络,形成一批工业遗址文化平台。有湖州桑基鱼塘系统、龙游姜席堰、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绍兴黄酒工业遗址、温州鱼产品加工等一批工农业发展历史遗存。通过以主要水系、古道和现代交通体系为纽带,以文化名山名城为节点,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加强诗路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红线管控,打造“一文含四带,十地耀百珠”的诗路文化空间形态。

四、主要任务

(一)诗路遗存挖掘保护工程。两浙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杰出代表,自然山水与人文艺术相辅相成,创造出灿烂的诗路文化,形成丰富的文化样态,新时期需要加强诗路文化挖掘和阐释,建立科学保护、传承创新、全民共享的遗产保护体系,提升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承水平、管理技术水平,着力打造全国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

1.诗路探研:系统开展诗路文化挖掘研究。以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为主体,发挥浙学研究专长,集合省内外科研力量,建设省诗路文化研究院和若干研究基地。加强诗路沿线诗词书画作品和文化名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编撰出版研究成果,打造“浙江诗路”系列丛书。实施好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加强对诗学、戏剧、书法、绘画、音乐、服饰、茶叶、丝绸、青瓷、中医药等专门史的研究。组织四条诗路文化专题研究,进一步理清诗路产生与发展的史脉、文脉。支持诗路沿线地方联合国际国内学术研究机构和地方学术力量,围绕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古越文化、钱塘江文化等诗路“十地、百珠”建设,形成一批系统的研究成果。

2.古迹钩沉:加强沿线文物古迹发现发掘。在“三普”名录基础上,重点对诗路水利及交通遗迹(古运河、古驿道、古桥梁、古纤道、古堰坝、古渡口)、名士居所遗迹(古建筑、古书院、宗祠家庙)、佛宗道源遗迹(古寺、古观、古庙、古塔),以及书画、瓷器、古籍等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现状进行排摸,实施分级分类、精准管理。加强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文保单位抢救修缮。建立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编制诗路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做好古城古镇古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规划,始终将科学监测和日常保养作为文物保护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围绕诗路文化,开展一批主动性考古项目调查。鼓励组织开展世界遗产基础研究项目,加大向国际组织申报农业、水利灌排、工业遗产等单项遗产。

3.文脉守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加大诗路沿线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制定实施《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等,对浙派古琴、中国篆刻、二十四节气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开展“3+N”保护行动,深入推进诗路范围内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加强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生态区保护实验区建设,支持以市县为单位,对区域内非遗项目开展整体性保护。以传统手工艺项目为重点,深入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扩大传承人队伍规模和技能水平。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设非遗主题小镇(民俗文化村)、省级非遗体验点等方式,促进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到2022年,列入省级非遗项目数达到1000项。

4.文化重光:多形式多载体推进文化遗产展示利用。谋划推进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方志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鼓励诗路沿线市县建设专题博物馆、非遗展示体验场馆和城镇历史文化街区等,支持各级博物馆设计和布置诗路文化主题展。在湖州、桐庐县、建德市、永嘉县、新昌县、天台县等诗路重要节点,指导和布局一批诗路文化专题博物馆。高标准建设一批国、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在确保文物本体和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实施一批诗路文物保护展示工程。不断创新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模式,大力发展数字博物馆,积极建设城市休闲文化街区、非遗主题小镇、民俗文化村。

5.诗路新颜:建设“数字诗路”大数据平台。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整合四条诗路文化基础数据和资料并逐步数字化,建设“数字诗路”大数据平台和数字博物馆,设计“诗人行迹”“诗路遗迹”“诗路论学”“诗路风物”“诗路风景”等子系统,在文化教育、文创产业、智慧旅游等领域推广应用,实现政府部门、学术机构、社会公众对诗路文化的信息查询、知识普及等功能。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技术水平,深入推进文物平安工程,探索文物保护科技协同创新路径,突破一批文物保护的关键技术。

(二)诗路文化产业振兴工程。诗路是文学之路,心灵之路,更是文明之路,体现着人民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新时代尤需激活文化创新基因,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行动”“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构建诗路文创产业体系,推动诗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1.推陈出新:促进传统工艺发展振兴。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为基础,对具备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的传统工艺项目,先行建立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深入挖掘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竹编等历史经典产业文化内涵,打造一批传统工艺全国知名品牌,建设杭州丝绸、湖州竹艺、东阳木艺、龙泉瓷艺、永康五金工艺、开化纸艺、青田石艺等一批诗路创意产品设计研发中心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文创产业集群,支持特色小镇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发展,支持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传统工艺研创中心和工作站。推动传统工艺产品与旅游市场结合、与展会活动结合、与电商平台结合,拓展营销渠道。组织非遗传承人对话设计师、对话文化企业等活动,不断提升传统工艺设计、制作与衍生品开发能力。

2.古戏新唱:创新传统戏剧平台和载体。推广嵊州越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传统戏剧的有效做法,对婺剧、瓯剧等诗路沿线分布较广的地方特色戏剧,通过文化园、特色小镇、戏剧下乡等多种载体,加快与文化旅游、影视动漫等产业融合发展。搭建传统戏剧与新媒体对接平台,开设戏曲数字频道,组织制作《浙江传统戏剧非遗项目微纪录片》《浙江戏剧名家》等纪录片。做好“中国越剧艺术节”“浙江省传统戏曲演出季”“浙江好腔调”“李渔戏剧节”等传统戏剧品牌活动,鼓励以异地巡演、电视展播、网络直播等形式,引领浙江传统戏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大力培育戏剧演出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多方参与、供需对接的传统戏剧演出交易平台。

3.印象诗路:打响诗路文化演艺品牌。依托天台山、天姥山、富春江、江心屿、南太湖等有代表性、有舞台搭建条件的景区,联合国内外优秀导演团队,创作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诗路山水实景演出项目,打造诗路文化演艺核心品牌。支持各地结合自身文化资源和旅游发展,联合文化机构和团体,创作诗词朗诵会、诗路交响乐、诗歌文化节等一批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演艺精品。鼓励古城、古镇、古村和4A级以上景区打造文化演艺节目,展现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民俗等独具地方魅力的非遗项目。支持有实力的演艺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演艺业全产业链发展。

4.古艺新诠:创作诗路影视动漫品牌。引导和扶持一批以诗路为主题的影视产品,以知名影视制作机构为主体,发挥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学科资源优势,开展“1部电视剧、1部电影、1台综艺节目、1个系列纪录片”影视精品创作,谋划提升一批诗歌、曲艺、影视创作外景地。加强对诗歌、剧本、词曲、文学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的扶持,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影视、曲艺制作企业和工作室。以谢灵运、李白、苏轼等诗路文化名人以及越剧、南孔等文化符号为原型,设计创作诗路动漫形象系列产品“诗路家族”,加强动漫影视作品、游戏、玩具、场景、生活用品等衍生产品开发,积极在中国国际动漫节等平台大力推广。

5.产业生长:壮大重点文化产业品牌。加快发展文化艺术创作、文化艺术表演、文化艺术培训,促进传统文化与创意融合、与技术融合。支持发展工艺美术设计、文化品牌设计等专业设计服务,依托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加强建筑设计、环境规划设计、乡村文化景观规划与设计、旅游规划、服装设计等学科专业支撑。打造绍兴黄酒、浙江绿茶、舟山海洋文化等一批知名文化产业中心、发展平台和品牌,培育一批文化特色小镇、文玩创意产业街区、美食文化街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重点文化企业和成长型文化企业。

(三)诗路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以诗人行踪为线索,追忆古镇风华,寻境古道古驿,探访佛宗道源,隐身葱郁林海,在欣赏自然美景中谈诗论道研学,拾趣名人逸事,通过自驾探胜、休闲康养等方式,品尝诗路美食,加深非遗体验,使“诗与远方”合二为一,着力谋划一批旅游精品,打造省域文化旅游大景区。

1.全域格局:强化线路串联,开发诗路旅游拳头产品。促进名山秀水与诗词名篇的有机结合,瞄准旅游新消费、新体验,重视人的参与,推进诗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谋划绘制诗人行踪、古镇风华、古道探境、佛宗道源、书院论学、东海拾遗、非遗体验、自驾体验、休闲康养和诗路美食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主题线路。鼓励旅游公司结合十大精品主题,设计“诗人寻踪游浙江”“千年古韵觅江南”“我在浙里品非遗”等系列诗路特色精品线路,开发若干条体现诗路文化的入境旅游线路。积极丰富传统节庆和赛事产品,创新深化夜间旅游产品,有序开发避暑度假和冬季旅游产品,构建全时全季旅游产品结构。

2.诗意服务:强化服务串联,加快公共服务全面升级。推进旅游的便捷性与诗路的美观性合一,整合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等服务设施,加强主要旅游目的地交通枢纽、旅游步行街区及3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游客集中区域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满足自驾游市场需求,在主要旅游交通干道、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规划建设100个自驾车房车停靠式和综合营地。按照国际化标准,制定推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规范和质量服务标准,加速景区内道路、停车场、慢行系统、交通标识、汽车充电桩、手机充电站等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新一轮厕所革命。切实发挥省市县三级旅游应急指挥平台作用,探索建立专业化紧急救援体系。

3.诗路平台:强化信息串联,开启智慧旅游全新时代。推动旅游与公安、交通、气象、通信等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衔接共享,深化“诗画浙江”旅游管理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探索开发景区虚拟体验、行程制定推荐、景区客流预警、产品预约和支付、景区精准定位、景区智能停车功能模块。加快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诗路文化驿站等平台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景区主要节点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全面加强景区景物二维码动态导览建设,探索开发支持多国语言的语音讲解系统,即时向游客呈现智慧化载体平台和展示窗口。

4.诗画浙江:强化品牌串联,创新诗路品牌营销体系。加快“诗路”品牌的研究、建设与传播,培育“诗路十地”子品牌,在国内外重大经贸、文化、体育、旅游等活动中统一使用,不断丰富“诗画浙江”整体品牌形象。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营销体系,探索建立省市两级的政府旅游新闻发布制度,深化与国内外主流网络平台合作,探索微博、微信、微视频、数字旅游、影视植入等新技术渠道。构建政府资源与企业、省级和地方的整合途径,促进旅游品牌形象传播与产品营销的高效联动,推出跨区域多样化的诗路优惠联票和旅游套餐,探索建立政府和企业层面的入境旅游合作机制与补贴政策。

5.精品淬炼:强化产业集聚,推进诗路核心平台建设。围绕诗路“百珠”创建,增加诗路文化内涵植入,着力推进一批人文自然风情独特4A、5A级旅游景区建设,以天姥山、天台山、雁荡山、江郎山等为重点,推进旅游景区提质增效,打造若干个在国内外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能级景区群。高标准建设一批海滨、山居、温泉等不同主题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区,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个以上。串联布局一批以文化体验、休闲旅居为主要功能的诗路文化驿站,加快沿线市县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特色小镇、旅游风情小镇、历史文化街区等建设,把诗路文化驿站打造成新时期文化旅游集聚发展的新载体。

专栏3  诗路文化旅游十个精品主题

(四)诗路名城古镇(村)提升工程。在诗路名城古镇古村文化形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建设、小城镇整治和乡村振兴,有机植入诗路文化元素,营造宜人宜居的文化景观,提供闲情雅致的生活方式,使都市繁华与乡村静谧生活合一,构成诗路人生的丰满样态。

1.诗意名城:提升文化名城的诗路内涵。加强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衢州、临海市、龙泉市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诗路文化空间的保护和展示,将诗路的文化内涵赋予城乡建设,形成传统文化与便捷人性化的服务相结合的新旅游体验生活。通过名城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诗路文化遗产馆的展示、演艺节目与活动的开展,形成诗路文化的主要展示平台。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旅游开发等各类城市开发与建设活动当中,紧密结合诗路文化,提高当地居民对诗路文化的认同感,让城市居民同享诗路文化带建设成果,提升一批文化内涵丰富、居民认同感高、生活品质优越的诗路文化名城。

专栏4  诗路国家文化名城提升目标及内容

2.风情小镇:再现诗路名镇的历史气息。梳理历史事迹与历史名人,结合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打造一批诗路名镇。以小城镇综合整治和历史文化脉络复原为基础,修复历史建筑,加强人行道、地下管网、绿地、电力设施、垃圾收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加强传统城镇肌理、历史形态和空间尺度的管理,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展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表现,设计维护特色房屋立面,修复历史街面。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加强游憩设施、公共空间设计,加强商业业态管理。围绕名镇特色,讲好名镇故事,打造一批诗路文化气息浓郁、代表现代慢生活的诗路名镇。结合现代诗词文化发展,创建一批新时代“诗词小镇”。

专栏5  诗路名镇及其特色品牌

3.诗韵古村:重塑历史文化村落的传统脉络。挖掘和保护一批文化底蕴丰厚的诗路文化古村,开发一批农业特色村落,以特色农业渔业+观光旅游,打造“一村一名人、一村一首诗”的诗路名村品牌体系。加强诗路村落规划设计,完善具有诗画浙江风韵的江南村落景观。加强农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古树名木的保护。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入推进农村厕所建设、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全面提升古村落人居环境,重现古村新风。结合大花园美丽田园建设,挖掘农耕文化,打造诗画田园,铺就诗意底色。深入结合饮酒品茗、击鼓踏歌的诗意生活方式,培育特色民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民俗活动,将诗路文化纳入文化礼堂建设内容。梳理良好乡风家训,开展耕读世家、书香世家等评选活动,深植传统美德,建设文明风雅诗路名村。

(五)诗路交通廊道建设工程。诗路文化是古人在水网古道中徜徉吟咏,长久凝驻而形成的文化遗产,是古人亲近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的具象化表现。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现代交通为主骨架,着力打通诗路快进交通体系。以森林古道网和城乡绿道网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诗路慢行游憩体系。以诗路风景道和精华水道网建设为重点,串联形成诗路“文”字形的核心景观带,近距离感受古人的文化气息。

1.诗路捷运:构建诗路快速骨干通道网络。全面落实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美丽通道建设,构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支撑,以通用航空为补充的诗路对外快速交通网络。着力打造“1小时交通圈”,加快推进杭绍台、杭温、杭衢等高速铁路建设,推进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改造等高速公路“瓶颈路”项目建设,有序发展“通用航空+旅游”,着力完善快速交通网络,提升诗路文化带对外快速通行能力。

2.泛舟江海:提升诗路重点水道纽带作用。加快重要水系河道整治,提升大运河、钱塘江、曹娥江、瓯江、飞云江等诗路骨干水道的通航能力和景观功能。加快京杭运河二通道建设,推动钱塘江中上游和瓯江航道建设,建设一批旅游客运码头,谋划推出沿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兰江—婺江、瓯江—楠溪江—温瑞塘河—瑞平塘河、大运河等一批精华人文水道。加快内河库区客运码头、沿海陆岛交通码头、游艇俱乐部建设,改善千岛湖等湖区以及舟山群岛陆岛交通出行环境。推动建设海洋海岛文化对外窗口,发展国际邮轮等高端产品,加强邮轮港口与国际大都市之间的衔接,将宁波舟山港建成国际邮轮始发港,温州港、台州港建成国际邮轮访问港。

3.林荫散策:建设诗路森林古道和城乡绿道。重点建设一批诗路森林古道和城乡绿道等慢生活游憩道系统。充分挖掘诗路古道景观、森林生态、历史文化、休闲运动等价值,开展古道分级保护与修复,推进路面修缮、植被修复、景观改造和服务设施提升,到2022年,重点保护展示诗路古道50条,打造一批美丽古道(见专栏6),营造山水生态中的诗意古道。沿“四条诗路”主要水系及沿海线路规划建设8条滨水、沿海慢行绿道和骑行绿道,形成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的绿色开敞空间。依托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十条诗路文化旅游精品线建设,做好亭、台、碑等文化小品嵌入,充分体现教育、文化功能。设计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标识系统,结合景区、快进交通接入口和活动密集区,完善诗路驿站分级布局。

专栏6  诗路沿线重点古道

4.诗画风情:高标准打造美丽交通风景道。结合全省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创建,按照景观丰富、文化鲜明、富民惠民等原则,对串联诗路重要节点城镇的国道、省道进行改造提升,谋划打造6条诗路风景道。浙东唐诗之路沿线重点打造古越遗韵风景道、唐诗精华风景道,大运河诗路沿线重点打造江南水乡风景道,钱塘江诗路沿线重点打造世界遗产风景道、浙中诗画风景道,瓯江山水诗路沿线重点打造山水诗源风景道。通过加强公路周边景观设计及综合整治,丰富景观空间,建设游憩基础设施,充分体现诗路沿线自然风貌和历史人文特色,促进公路从单一交通功能向交通、自然、景观、历史、休闲、文化等复合功能转变。

5.智慧网联:完善诗路交通服务体系。加强交通枢纽交通集散功能,注重旅游码头、铁路站场、航空港与城市公交体系的衔接,加强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和汽车连锁租赁等旅游交通换乘系统建设。强化枢纽、诗路驿站内旅游信息服务功能,改造升级枢纽内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标识引导系统等设施,增强自驾游服务等功能。推动特色旅游交通专线发展,加强连接高等级景区的跨县域旅游交通专线布局,鼓励企业采取运游结合模式,发展新兴特色的旅游客运专线。丰富枢纽站、诗路驿站内旅游包车、宾馆、汽车租赁、餐饮、娱乐等延伸服务功能。结合旅游、交通“大数据”建设,完善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为诗路智慧出行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引导各类互联网平台和市场主体参与大数据产品及增值服务开发,运用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媒介,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综合信息服务。

(六)诗路生态文化综保工程。诗路文化带集中了浙江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构成山水为色、文化为魂的诗画浙江意蕴。要保护好沿线自然遗存和自然风貌,系统开展钱塘江涌潮自然遗产保护,挖掘森林生态文化,改善诗路水脉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诗路文化带生态文化的全面保护。

1.看山是山:加大诗路沿线自然景观风貌保护。保护和修复诗路沿线山岳、森林、湿地等自然景观风貌,保护有代表性的火山岩地貌、丹霞地貌,岩溶景观遗迹、火山地质遗迹、矿业遗址、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以及古人类文化遗址,加强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与评价,保护具有历史传承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文化原生地,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打造一批高质量、有特色、有创意、文化科技含量高的自然遗产展示场馆。

2.看水是水:全面提升诗路重要水脉环境质量。深化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积极开展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创建。通过实施“控源、截污、清淤、修复、活水”等措施,推进钱塘江、曹娥江、瓯江等源头生态屏障地区及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温瑞塘河等平原地区的中小流域系统治理。进一步改善婺江、兰江、衢江、曹娥江、椒(灵)江、甬江、姚江等水系生态环境。做好杭州西湖、萧山湘湖、湖州南太湖、绍兴鉴湖、新昌沃洲湖、余姚四明湖、永嘉楠溪江、嵊州剡溪、绍兴平水江、杭州西溪湿地、德清下渚湖湿地、丽水九龙湖湿地、温州三篛湿地等文化名湖、名河和湿地的水环境保护,保护修复古代港、古堰坝、古渡口、古水闸,建设滨河(湖)生态廊道,打造水文化综合保护的示范区。

3.涌潮申遗:系统开展钱塘江涌潮自然遗存保护。严格落实钱塘江河口涌潮资源保护相关制度,系统评价河口两岸跨河、临河及近海的重大建设项目对钱塘江涌潮的影响,实施有效保护。建设钱塘江涌潮(古海塘)宣传教育基地和文化科普平台,结合历史名人歌颂钱塘潮的诗词经典,提升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公众保护涌潮的文化自觉。加大沿岸古海塘、古航标等古代水利设施保护,推进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4.林海诗原:加强森林文化保护和科学利用。推进诗路沿线古树名木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做好相关资源普查,建立全省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森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生物多样性关键廊道与节点保护修复,重点发展珍贵彩色森林,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选取诗路沿线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意识较强、生态文化繁荣的行政村、企业、学校、林场或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示范点建设,力争到2022年,创建具有历史记忆、文化底蕴、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的省级生态文化基地300个以上。

(七)诗路文化教育普及工程。诗路文化带是古代名士吟咏放歌之路、历代层累而成的文化之路,要继承弘扬历代先哲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因势利导、敬业治水,博学多识、精研深究,兼容并蓄、经世致用,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等宝贵精神文化遗产,挖掘浙学人文价值,强化公众文化认知,塑造时代人文品格,提升诗路文化知名度、美誉度,增强文化自信。

1.校园传承:加强诗路文化校园教育。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体系,编写和丰富浙派文化少儿读物、中小学乡土教材,助推浙江诗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材。鼓励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将诗路文化纳入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拓展性课程。在高等院校增设浙江诗词、浙派文化、浙学通识等相关课程,在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增设浙学方向。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推进戏曲、书法等高雅艺术进校园、进课堂,规划建设省级诗路文化研学基地50个。进一步发挥世界各地孔子学院作用,推动在国内专业院校,港澳台和国外知名院所等建设“西泠学堂”,着力讲好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名人的浙江故事,把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大众、推向世界。

2.大众参与:加快诗路文化社会普及。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文学馆、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和社科普及基地等设施布局和提升,整合建成1000家左右诗路文化普及基地。开展多层次诗词大会、诗歌大赛、书画大赛、AR/VR大赛、“千首诗词送家乡”等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形成有品牌影响力的诗歌大会和节庆活动20项。深入开展一批群众参与度高、品牌影响力强的诗歌大会和节庆活动,多渠道推进诗路文化宣传普及。深化杭州钱塘江文化节、绍兴大禹祭典、湖笔文化节、浦江书画节、龙泉青瓷宝剑节、缙云轩辕祭典、汤显祖文化节、衢州孔子文化节、景宁畲乡“三月三”民歌节等传统文化节庆的实践活动,开展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3.主流引导:加大主流媒体推广力度。统筹诗路文化推广传播,运用主流媒体优秀传统文化栏目,加大对诗路文化品牌塑造和传播力度。策划推出一批具有诗路文化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原创优秀节目栏目,打造一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公益广告。打响“四条诗路”“十个文化高地”品牌,开展诗路旅游精准营销,深化境内外诗路黄金旅游带推广传播。实施“诗路故事”对外传播计划,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的战略合作,支持省级主流媒体与海外媒体合办频道(频率)栏目节目。深化“国际写作计划”“经典浙江”译介工程、浙江学术外译项目,重点支持出版诗路译著20部,推动承载浙江特色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图书、影视产品走出去。

4.现象打造:创新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将诗路文化列入省“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打造一批“现象级”新媒体产品和服务。鼓励作家、文艺工作者、高校师生、网民以及影视节目制作机构、文化企事业单位等创作催生网络诗路文化精品,促进特色旅游资源、优秀文艺作品的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整合各市、县网上资源,建设省级诗路文化网络平台,进一步建好用好“中国·浙江”英文网、浙江中英文脸谱专页国际传播平台,发挥国家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等新媒体平台优势,强化品牌栏目、节目建设,推动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融入新媒体平台。

(八)诗路文化交流合作工程。诗路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生态体系,大运河畅通南北文化交融,钱塘江促进浙皖赣闽文化生长,海上丝路架起世界文化桥梁。要进一步加强省际文化交流,扩大国际文化合作,积极推进诗路文化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在吸取海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着力增强浙江诗路文化影响力,提升国际美誉度。

1.内线联盟:加强诗路沿线市县文化交流合作。推进四条诗路内部统一谋划、优势互补,成立诗路作家联盟、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美术馆联盟、旅游联盟、图书馆联盟等文化联盟。定期举办诗路文化创新合作发展论坛、浙江诗路文化国际论坛等,积极承办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浙江)高峰论坛等国际论坛、高级别对话会等。制定各市诗路文化成果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发挥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省社科院、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机构作用,加强各地交流、校企合作,推进诗路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2.江南统合: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长三角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研究,推动诗路文化在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三角地区全民阅读推广、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数字平台、长三角文化艺术联展的传播和交流。推进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积极承办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设置诗路特色文化产业专题馆和分论坛,发挥文化产业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作用。深化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协同,加快与周边省、市编制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诗路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和旅游精品线路开发,联手推进沪苏浙皖高品质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战略合作,共同打响区域旅游品牌。

3.省际协同:深化浙皖闽赣文化旅游协作区建设。联合区域文化品牌建设,推动浙学文化、吴越文化、江南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等学术研究和交流互鉴,建立文化、教育、旅游、生态、市场资源的跨省互动交流、共建共享机制。积极参与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重点发展遗产观光、科普教育等产品,加强与黄山、庐山、九华山、三清山、武夷山、龙虎山、泰宁等世界遗产地的深度协作。引导协作区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以四省交界的市及周边欠发达山区县为重点,带动一批诗路文化旅游核心产品和旅游精品线路。

4.多边合作:搭建多层次诗路国际交流平台。发挥国际友好城市文化交流平台作用,巩固拓展国际友好省(州),市级、县级友好城市,开展双边、多边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世界互联网大会、亚运会、杭州西博会等平台,加强诗路文化交流合作,引导各类国际文化组织、学术论坛在浙举办或永久落户。鼓励地方政府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精心打造汤显祖—莎士比亚戏曲小镇等一批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深化中非智库论坛建设。建设诗路旅游对外合作平台,发展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支持院校、科研机构、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发展国际基层交流合作平台。

5.域外研学:开展诗路文化“走出去”行动。重点拓展诗路对外文化交流、诗路对外文化贸易项目,鼓励中小学、高等院校和民间组织开展暑期夏令营、青少年文化互访、双边学生留学互访和文化学者互访等项目。提升“美丽浙江文化节”“台湾·浙江文化节”“浙江文化年”等系列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品牌内涵,大力推动我省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积极开展诗路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支持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国家级文化出口基地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参加重要国际性文化节展,引导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境外投资。通过组织实施好诗路文化带“八大工程”,进一步挖掘诗路文化内涵,丰富诗路文化解释,强化文化品牌塑造,推进时代文化形象传播。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加强诗路文化带建设综合协调。在省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四大”建设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下,建立省诗路文化带专项工作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综合协调、考核评估、重点项目等。建立有关专题组,推进重点领域工作开展。组织专题业务培训,提高其组织领导诗路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意识和能力。协同开展重大诗路文化活动。鼓励诗路文化沿线各地联合举办重大活动、联合区域品牌宣传、联合跨区域项目建设、联合文化交流合作等。支持诗路文化城市联盟建设,促进诗路名城古镇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衔接。进一步强化诗路文化带与“四大建设”的有机衔接,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形成全省上下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共同推进诗路文化带建设的合力。

(二)强化推进落实。加快构建规划实施体系。完善以省级规划为统领,省级部门和地方政府专项工作分工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为重点,沿线县(市、区)具体工作方案为支撑的规划实施体系。明确诗路文化带建设“任务表”“项目库”,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实施一批诗路标志性工程项目。通过诗路印象塑造、景区呈现、艺术代言、活动升华、项目推动等,谋划一批诗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名城古镇诗路文化提升、非遗文化传承利用、诗路文化产品创作、诗路文化研究阐释等标志性工程项目或引领项目,每年排出一批实施项目。组织开展诗路文化明珠创建工作,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和有效实施机制。完善工作评估机制。将诗路文化带建设纳入省推进“四大建设”考核内容,建立年度诗路文化带重点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和重要平台、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建立信息报送机制,对建设所涉及的重点任务、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信息通报。

(三)强化政策支持。强化法制保障。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振兴等方面,制定若干地方法规,处理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关系。加大《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诗路文化带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宣传教育力度。美丽城镇建设、旧城改造、“三改一拆”、农村“千万工程”实施等,必须更加注重城市文脉的塑造和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对破坏名城古镇(村)的行为要严肃责任追究。

加大财政支持。省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对规划确定的诗路标志性工程项目(包括软项目),省级财政要纳入年度预算。围绕“十个文化高地”“百个文化明珠”、千万级景区建设等,经省考核评估,对地方主要通过“以奖代补”财政激励方式给予支持。市县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将扶持诗路文化带建设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诗路文化带建设。加强用地保障。将诗路文化带建设纳入沿线地市多规融合体系,确保城市建设与文化保护传承相互协调。支持将诗路建设涉及的重大项目优先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按省重大产业项目有关政策配套用地指标。鼓励利用存量工业、仓储用房发展文化产业,属于新产业、新业态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四)强化人才支撑。培育文化领军型团队和人才。组建由国内外知名学者及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等组成的诗路智库,依托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诗路文化研究院,为诗路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诗路文化创作型人才队伍(诗人、作家、画家、书法家、作曲家、戏剧家、美食家等)建设,支持诗路文化人才推荐为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人选。加强诗路文化保护技术与管理人才、产业运营型人才团队建设,支持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一流文化创作机构、运营管理团队,参与诗路文化建设。实施诗路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计划,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建设全省诗路文化人才信息库,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扶持诗路文化带建设民间力量。支持地方文化研究基地、诗社、戏社、创作基地等一批诗路文化平台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壮大非遗传承人群、民间诗人、农民画家等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加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力度,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加强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建立诗路文化传承发展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在文化遗产保护监督、生态环境整治、文化产业发展、诗路文化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五)强化氛围营造。营造文化发展软环境。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大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加强文化执法与服务,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建立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为文化创作和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积极为各类高规格文化交流合作活动提供配套支持服务,提升诗路文化带的影响力。

发挥主流媒体宣传引导作用。通过新闻发布会、新闻专题片等形式,向全社会宣传普及诗路文化带建设的总体思路、政策方向,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带建设,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诗路文化带建设的良好氛围。

COPYRIGHT©1997-2017 ALL RIHG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人居康养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可信网站】
Email :328807352@qq.com   联系电话:13366570151        京ICP备19049388号-3 

中文域名:生命材料.中国  绿溯农食.中国  自然本医.中国  生命能源.中国 生命能源.中国 人居康养.中国     

 

扫一扫关注我们
随时了解我们的动态